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投資之前莫忘了測風險屬性

過去到銀行買理財產品,客戶可以各取所需,任意選購,但自銀監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頒布以來,要求銀行在「在提供財務規劃、投資顧問、推介投資產品服務時,應首先調查瞭解客戶的財務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的,以及對相關風險的認知和承受能力,評估客戶是否適合購買所推介的產品,並將有關評估意見告知客戶,雙方簽字。」

    客戶購買理財產品要先做風險測試,將有效的避免部分銀行從業人員為銷售特定銀行產品或銀行代理產品對客戶進行錯誤銷售和不當銷售現象。

    銀監會制定該項規定,根本出發點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廣大投資者的權益。仔細研究外資銀行的理財業務從業經驗,可以看到外資銀行在這方面已做得相當的規範和成熟。比如花旗銀行,專門制定了合規標準。合規意為在整個投資產品業務中,必須遵循「基於需求」的銷售準則,該準則主要為兩個方面:一是瞭解你的客戶(KYC)??識別並理解客戶的需求;二是教導客戶??確認客戶對投資產品的充分理解。花旗銀行嚴格規定未經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分析測試不得推薦銷售投資產品,即使為此失去客戶。

    理論依據?人的投資行為大部分由心理因素主導

    要求客戶在決定一項風險投資尤其是高風險投資前,配合銀行做風險屬性分析方面的壓力測試從心理經濟學角度分析,是因為心理經濟學認為人的心理感情在大多數時間裡代替理智主導人的經濟行為,從眾和恐懼是產生買漲不買跌現象的根本原因。

    在生活中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價格上漲即便達到瘋狂的程度,投資者照樣趨之若鶩,根本不理會價格已遠遠超出商品本身的價值;反之,當價格一跌再跌,但依然無人問津。比如目前中國的股票。因此「克服投資過程中的心理障礙,選擇適合自身心理承受力的對象和投資方式」,就是心理經濟學倡導的理念。

    而將心理經濟學的理念引入理財規劃之中,則更體現了理財設計的個性化。在投資理財活動中,根據個人的條件與個性,他面對風險表現出來的態度基本有三種:激進型、穩健型、保守型。激進型的人願意接受高風險以追求高利潤;穩健型的人願意承擔部分風險,志在謀取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獲利;保守型的人則為了安全或獲取眼前的利益,寧願放棄可能高於一般水平的收益,只求保本保息。

    風險承受能力和態度分析缺一不可

    風險屬性分析測試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測評其風險承受能力,這是一個客觀的因素。如根據年齡和家庭供養人數的情況,來判斷其家庭或個人處於生命週期的哪個階段,因為不同的生命週期階段承受風險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有老有小的家庭一般來講比單身的個體承受風險的能力要弱一些;從其置產情況來分析,投資不動產、有自有房產、自有房產但有少量按揭、按揭成數較高、無自宅這幾類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也是有區別的(作者聲明:和訊獨家稿件,謝絕任何媒體轉載),因為家庭有負債意味著每月要有固定的現金流支出,投資不能影響到債務的償還;是否有風險投資經驗、風險投資資產的的最大比重在哪類資產上這幾項歷史記錄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個體的風險承受能力;另外,還可以從職業的穩定性上來體現,一般來講,公務員、事業單位編製的從業者要比自營事業或自由職業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要強很多,因為擁有穩定的職業意味著有穩定的現金收入流,投資失敗還不至於對個體和家庭帶來滅頂之災。

    其二就是風險承受態度,這是從主觀上來測評,即個人或家庭心理上能承受多大的風險或損失。如最大的可忍受投資虧損比例的大小;投資目標是旨在長期利得還是獲取短期差價,抑或是保本保息?如投資資產虧損15%以上,選擇的避險動作又如何?是加碼攤平還是等待反彈,或是賣掉止損?投資虧損對本人的心理和日常生活會有怎樣的影響?是夜不能寐或是基本無影響?還是有所波動但還能接受呢?等等。[Page]

    風險屬性的分析須同時結合以上兩個方面。如果家庭有能力承受風險,但心理承受能力不夠,則可能給家庭或個人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傷害,這對投資理財是極為有害的。如一個保守型的百萬富翁,對他而言,投資失利就算只損失3%的資產,也會令他鬱鬱寡歡,給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如果心理承受態度是夠的,但家庭無此實力承擔此種風險,這也會給家庭造成一種負擔,同樣有悖投資理財的宗旨。

    因此,假設兩個人分別是激進型和保守型的投資者,即使收入、支出和資產等情況完全相同,理財計劃也應完全不同。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其投資於高低風險品種的資產比例因有很大的區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