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A股13個交易日暴挫20.5% 誰是背後推手?

金融時報

13個交易日(4月15日到5月18日),能讓中國股市暴跌20.5%,誰是背後的推手?

有人說是國務院打破「以往套路」的最嚴厲的房市調控新政———「國十條」的出台。理由是,對房地產業的調控,降溫了房地產投資,也給鋼鐵、建築、水泥等相關行業帶來不利影響,投資者對未來宏觀經濟增長速度和企業盈利前景的看法趨於悲觀。

也有人說是歐元區債務危機威脅到了歐美經濟脆弱的復甦進程,而歐元兌美元大幅貶值意味著人民幣兌歐洲貨幣相應大幅升值,這會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增長的恢復。

不可否認,這些政策利空和潛在危機,確實是推動當前股市下跌的重要因素和力量。而且,經濟運行風險上升引發股市下跌,本來也是一種合情合理的解釋,符合目前國際市場大致趨勢。但即便如此,人們仍然無法讓自己信服:中國股市為何會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如此暴跌,並迅速轉入熊市(通常,與最近頂部最高水平相比,下跌20%以上,即進入熊市)。換言之,按照中國目前的高儲蓄率,相對良好的公共財務狀況,巨大的國內市場,中國股市本不該出現遠遠超過包括香港在內的海外市場的非理性跌幅,以至於讓「2010年中國A股成為全球表現僅好於希臘的第二差市場」。然而,一切都無可阻擋地發生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又是為什麼?

很多投資者或許忽略了一個貌似不重要的因素———新股高發行市盈率對大盤潛在的負面影響。事實上,正是這個看起來無足輕重的因素,不僅給期指時代的做空者留下了讓他們喜出望外的巨大做空空間,讓做空者變得肆無忌憚,也讓大盤在近期出現了超常規、非理性下跌。

憑什麼可以這樣認為?

按照股權分置改革的進程,今年A股將進入全流通時代,也就是說,原先占比達70%左右的非流通股將全面稀釋30%左右的公眾股。全流通時代的到來,注定中國股市市盈率必須逐漸接軌成熟市場。換言之,A股的合理市盈率水平應當回落到15倍到20倍之間。但自2009年6月恢復新股發行以來,新股高發行市盈率給整個A股市場提供了一個非常泡沫化的市盈率參照系,並埋下了兩個對市場影響長遠的隱患:一方面,新股高發行市盈率抬高了二級市場股票的比價胃口和市盈率水平,延緩甚至阻斷了A股市場整體市盈率隨全流通進程而「軟著陸」的過程,使中小盤股票的泡沫化程度日趨嚴重,為日後大盤漫漫下跌,積累了需要長久釋放的巨大做空能量;另一方面,作為發行人和承銷商利益驅動下「合謀」的產物,新股高發行市盈率既不能作為股票高成長性的評價標桿和市場對其價值認可的競價結果,也不能顯示股票所處行業的「無比朝陽」,這樣一個從一出生開始就嚴重泡沫化的發行市盈率,再經過上市首日高開,以及隨後的大肆炒作,市盈率早已成了莊家手中可以任意暢想、完全喪失價值評判指標功能的「市夢率」,而一個基本全流通的市場竟然全面張揚「市夢率」,大盤蘊涵的下跌風險之大、空間之廣可想而知。

即便沒有房市調控新政,沒有歐元區債務危機,沒有股指期貨,泡沫嚴重的A股市場也遲早要開始尋底之旅;只不過,有了房市調控新政等諸多利空合力,期指做空者可以借此讓A股的下跌來得更早、更快、更猛烈、更殘酷。由於很多A股股票早已漲無空間,而股指期貨卻可以讓做空者賺錢,於是,人們看到,13個交易日A股股指可以下跌得如水銀瀉地。

沒有人認為,這場市盈率「硬著陸」式的下跌已經終結,因為所有新股高發行市盈率的遊戲仍在樂此不疲地進行。既然一級市場的股票發行市盈率,誕生之始就存在巨大的可以做空的空間,期指時代的做空者憑什麼要熟視無睹、無動於衷,而不放手一搏?畢竟A股市場接軌成熟市場的進程早已無可逆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