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教你控制廉價鏡頭的成像品質

個人以為,攝影鏡頭理應製造得足夠好。並且,足夠便宜!比如:應當存在一款18—200mm焦距,f1.4恒定光圈並具備防抖及1:1微距功能的鏡頭,而這樣一款鏡頭還要讓大眾也消費得起。然而,這之所以無法成為現實,不是因為設計者沒有技術,而是因為廠商沒有利潤。商人們總是這樣做:由他們提供給你的產品,一方面要足夠好而使你願意掏錢,另一方面又要不夠好而讓你繼續掏錢。

    在大多數情況下,攝影人之所以開始“發燒”,花銷大量的金錢去“燒”器材,以至於最終修煉到“骨灰”級,也不過是中了商人的那一個“計謀”罷了。

    在我寫作這寫文字的時候,這個世界上不知有多少愛好攝影的大腦在竭盡全力地為如何找到更合適的藉口和更多的金錢去升級器材而冥思苦索。但由於財力方面的限制,這當中的大多數腦袋最終會因為無奈而苦惱並死掉數量可觀的腦細胞。

    還是不要做這種無謂的事情了。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怎樣讓我們手中的廉價鏡頭通過神奇的光線而得到清晰、美妙的圖像。

第一,使用適當的光圈以獲得優質影像

    在攝影當中,對鏡頭光圈的控制是最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為光圈值可以影響到景深效果、快門速度、成像風格和成像品質!不過,這裏我們主要是討論光圈大小對成像品質的影響。

    在一般經驗當中,使用一只鏡頭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滿意的成像品質!當全開光圈時,光線幾乎會穿過鏡頭鏡片的全部面積而在感光物上成像。這樣一來,鏡頭鏡片因為生產過程中精度不足而產生的缺陷(尺度誤差)便會在最終的影像上暴露無餘。於是,我們收縮光圈,使得僅有鏡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積而不是全部面積透過參與成像的光線。結果是鏡片邊緣沒有透過光線的部分的製造誤差沒有機會去破壞成像品質,畫質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種理論,應該是光圈越小(同一鏡頭,同一焦距),成像越好。可實際上,我們會碰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縮小光圈使得鏡頭光孔變得過於微小,那麼當光線通過光孔時發生的衍射現象就會顯得十分嚴重。而這種光學現象同樣會降低鏡頭的成像品質!

    因為光圈值=光孔直徑/鏡頭焦距,所以同樣是使用較小的光圈,鏡頭焦距越短,光孔也就開得越小。根據這種關係,我們不難發現:當用較小的光圈拍攝照片時,焦距越短的鏡頭越容易因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品質。想一想,一只焦距為300mm的鏡頭,即使把光圈值縮小到f32,此時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開大到f3.2的30mm焦距鏡頭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樣!

    知道了這些,對於開始所提到的“一般經驗”,我們就不必總是在意了。舉個例子,我手中有一只70—300mm鏡頭。我專門測試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品質,結果是最小的f29和f32為最佳光圈!

第二,快門速度也會影響到鏡頭的成像品質

    首先我仍然要累述一個“一般經驗”,即如果用1/M秒來表示快門速度,用N毫米來表示135相機的鏡頭焦距。那麼在手持相機進行拍攝時,一般認為M需要大於N才不至於由於手的抖動導致圖像模糊。也有人更嚴格地提出M要大於2N,以使圖像的清晰度更有保障。其實,以上的“一般經驗”與本文並無直接的關係,因為本文完全是圍繞鏡頭而言的,而且還區分了高檔鏡頭和廉價鏡頭。但是由於上述的“一般經驗”讓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門速度。他們在期望得到清晰的影像時,總是認為“哪怕只快那麼一點兒,也會更清晰”。這就有問題了!

    眾所周知,單反相機有一個弱點:在拍攝瞬間,反光板的運動會使整個相機產生震動,從而導致影像模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者為一些高檔相機添加了反光板預升的功能,有效地避免了反光板帶來的震動。不過目前,大多數照相機仍然不具備此種功能。當然,還是那句話:不是因為沒有技術,而是因為沒有利潤!(我的數碼單反機身花了6000元買來,不還是沒有嗎?!)這個時候,就只有我們自己想辦法了。在這裏,我們主要是討論長焦鏡頭,因為根據幾何當中的相似比,長焦鏡頭會放大相機的震動,使模糊程度加重。

    高檔次的長焦鏡頭往往一是較重,二是配備有專門的支架。前者就好像在射擊時使用較重的槍械反而更穩,更容易射准一樣,重力緩衝了震動。並且據我的經驗,無論是手持拍攝還是使用三腳架,情況都是這樣的。而後者讓我們在使用三腳架時,整個照相機能夠處於更加平穩的狀態,當然也就減小了震動幅度。可是在於普通的廉價鏡頭,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鏡身輕而不堅固,雖然長卻又沒有專門的支架。拍攝時,相機完全是靠機身和三腳架的雲臺相連。光是看起來就極不平衡!在拍攝瞬間,我們可以從取景框裏觀察到明顯的震動,甚至還可以聽見鏡頭各部分因為結合不嚴而發出的聲響!這時,成像便自然無清晰可言。
返回列表